近段时间以来,新型冠状病*引发的肺炎疫情令国人忧心。面对疫情,教育行业迅速作出积极应对,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学时间延期,校园管理加强……此外,北大、北师大、华中科大、华东*法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及网络辅导服务,对因疫情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的学生及民众进行心理疏导。
面对新冠疫情,学生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哪里?高校在防疫期间开通心理服务,效果如何?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宋振韶和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雷光辉。
焦虑源于学生对疫情的不确定感
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心理咨询”不同,许多来找雷光辉咨询的学生,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明确而具体的。雷光辉说,“他们不会直接说心里很难受,而是由什么时候开学、口罩如何购买、如何说服家人戴口罩等具体的问题开始。”
“这些问题在网上其实都有明确的答案,但仅仅给他们一个答案是不够的。”雷光辉介绍,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背后,暴露了他们对于疫情何时结束、生活何时恢复正常的不确定感。
同时,疫情期间,相对密闭的隔离环境也会加重学生的不确定感。“原来学生可以到处活动,而在疫情期间,他们可能会被局限在密闭的屋子里,无处活动,无处释放压力,从而导致焦虑感加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瞎想’。”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刘勇(化名)就是咨询过雷光辉的学生之一。刘勇由于科研未能及时回家,科研任务结束时,武汉愈加严重的疫情让刘勇担心,最终因怕伤及家人而选择留校。刘勇给雷光辉打电话时,咨询的问题是“我的口罩不够用了,我在哪里能买到口罩”。帮助刘勇解决了买口罩的问题后,雷光辉发现刘勇需要的不仅仅是口罩,而是长期一人在宿舍这种相对封闭环境中产生了孤独感。与此同时,对家人的关心、外界对武汉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