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娃来说,打针不是为了“保命”,而是在“索命”!
作者:月月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01
昨天,所长的熊孩子们去打疫苗啦!
现场虽然有点吵闹,但过程却出乎意料的顺利!
起码我们家哥哥并没有给我来个“一哭二闹三逃跑”,还拨开外婆想要遮住他眼睛的手,跟外婆说“我想看着医生打”!?
所长不禁觉得前几天的担忧有点多余。
毕竟平时一想到给孩子打疫苗,老母亲不禁头皮发麻了起来。
每一次带娃打针,就像是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娃带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要是遇上孩子心情好,分分钟就打完了,可要是遇上孩子情绪激烈,那鸡飞狗跳的场面,简直就是灾难现场!
这不,就在11月7日,浙江台州的一名年轻爸爸带着女儿打疫苗。
在排队时,女孩就一直哭闹不止。
爸爸哄了一个小时,最后没耐心了,一气之下把孩子给扔到一边。
那一扔,足足有一米!
老母亲看到这一幕,心一下就揪起来了——孩子本来就怕成那样,还要被爸爸狠心扔掉,那一刻心里的恐惧和无助,估计得成倍叠加一起了吧!
有网友看了视频评论到:
“能感受到爸爸的崩溃和失控,也能感觉到孩子的绝望和恐惧!”
带娃打疫苗的痛,世界通用。
你永远想象不到,这些人类幼崽能有多害怕打针……
02
自从小朋友疫苗开打,网上就出现了各种迷惑行为大赏。
最经典的反应当然是——哭!
别管你是娇生惯养的小公举,还是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只要碰上针管,都免不了一场暴风哭泣!
有鬼哭狼嚎叫妈妈的;
有边哭边喊经典台词“我要回家”的;
可这群宝爸宝妈,也都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了,你哭照你哭,该打还得打!
哭行不通?
得,拜拜您勒,小爷溜了。
有脱了衣服开跑,被家长捉回来的;
还有跑了一半被人逮住,像抬小猪一样被抬回去打针的。
对于娃来说,打针不是为了“保命”,而是在“索命”!
哭也避不了,跑也跑不掉,吼总行了吧!
那针还离人两米远呢,娃就开始吼:“啊啊啊……我好痛啊!”
吼不到两秒钟……
“咦?怎么不疼啊?”
不扎呼天抢地,一扎谢天谢地。
打针也不痛啊,那刚刚吼干嘛?
为了仪式感?
还有更搞笑的,孩子先是害怕得一直尖叫。
接着又高喊“奥利给”给自己打气!
敢情这针是给打到“奥利给”的穴位上了?
还有自创止疼妙招的。
娃一边打针,一边念“止疼魔咒”:“哎呀哎呀,我滴个亲娘诶!”
别管念个啥,反正效果好。医生问疼不疼,娃淡定回答:“不疼!”
每次提起打针,老母亲们都身心俱疲——一哭二叫三逃跑,小孩打针好难搞。
可所长不禁想问:孩子们打针时哭闹不配合,到底是在怕什么呢?
是怕疼吗?
可打针带来的痛感,可能还比不上摔一跤疼。
其实,娃哭闹不打针,更多是受家长的影响。
因为:比起怕针,孩子可能更怕你!
在孩子眼里,平时温柔和蔼的妈妈,医院就像换了个人:
有的宝妈愁眉苦脸、情绪紧张;
有的宝妈不停搓手,来回踱步;
还有的宝妈语速加快,一脸不耐烦。
或许家长对自己焦虑的表现没有觉察,可娃对父母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告诉孩子:“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他能不害怕吗?
更何况,每次打针,为了让孩子不要乱动,家长都会使出浑身解数。
先是语言恐吓:“别动啊!你要动的话,医生阿姨一生气,就会扎你扎得更疼!”
本来孩子就已经很还害怕了,你要把医生描述成个“大魔王”,孩子肯定更想挣脱。
家长一看,语言恐吓不管用,没办法,直接上手吧。
于是,家长会紧紧抱住孩子,把孩子按得严严实实。
一个人的力量不够,还要联合其他大人齐上阵,一块镇压孩子。
想一想,如果你自己被这样对待,你害怕吗?被压得难受吗?被吵得想哭吗?
可见,家长的情绪、行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
家长情绪越焦虑,反应越大,打针就越容易变成一场灾难。
03
要想减轻灾难的发生几率,日常就需要铺垫好:
1、要如实告诉孩子打针的痛感,不要哄骗孩子打针不疼
不要:
很多家长为了哄孩子打针,就会对孩子撒谎说“打针不疼”。
但当孩子发现你骗了他时,他就再也不相信你了。
如何做:
我们不妨如实告诉孩子打针的痛感,比如这么说:
“打针是有一点疼,就像被蚊子咬到那么疼。扎下去的时候有一点疼,但你数两秒钟,很快就不疼了。”
孩子在打针前有了心理准备,也就不那么怕了。
2、要给孩子解释打针的原因,不要拿打针恐吓孩子
不要:
“你再不听话,我就带你去打针!”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经常拿打针恐吓孩子?
你这么说,孩子肯定会觉得打针特别恐怖啊!
如何做:
我们不仅不能拿打针作为威胁,还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实事求是地解释打针的原因。
比如打疫苗,我们可以这样给孩子解释:
“宝宝,上次你感冒发烧是不是很难受啊?打针的针管里,藏着很多健康小卫士,他们能打败病毒,这样你就不会生病,每天都可以开心地玩了!”
3、要给予孩子共情,不要用攀比的方式刺激孩子
前期铺垫做好了,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感会有所下降。
医院,孩子肯定还是会害怕的。
这时候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不要:
“别的小朋友都不哭,就你一个人在哭!”
如果我们这样说,只会更加刺激孩子,让孩子既害怕,又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这不是双重打击吗?
如何做:
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共情。
比如这么说:“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妈妈小时候打针也很害怕,可是打过后就发现,一点不可怕,只有一点点疼。一会儿你要是打针的时候觉得疼了,你就趴在妈妈身上,妈妈保护你。”
4、要给孩子正面反馈,不要帮孩子逃避现实
马上排到自家娃打针了,可是孩子的情绪还是不太稳定,我们还能怎样鼓励孩子呢?
不要:
有些宝妈会采用“逃避现实大法”。
“妈妈帮你捂住眼睛,你就不怕了。”
不看=不怕?这是什么鸵鸟政策?
把眼睛捂住了,孩子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只会更害怕。
如何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打针前多鼓励,多表扬。
比如这么说:“上次你在小区里摔了一跤都没有哭,特别坚强。现在只不过是打个疫苗而已,还没上次摔跤疼呢,你肯定能克服的!”
正面反馈能激发孩子的勇气,让孩子勇敢面对。
5、要帮孩子转移注意力,不要用交易的方式劝孩子打针
好不容易轮到自家娃打针了,可娃还是有点害怕。宝妈们可能会担心,待会打针的时候孩子要是乱动怎么办?
不要:
强行镇压不合适,那利诱行不行?
“你要是乖乖打针,妈妈就带你吃肯德基。”
也不可取。毕竟打针不是一次性的事儿,这次乖乖打了,下次还是会抗拒。而且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做什么事都要和父母讲条件的坏习惯。
如何做:
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大法”。
比如事先准备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等到临打针时拿出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只要孩子的注意力能被吸引住几秒钟,针很快就打完了。
如果孩子能勇敢打针,事后别忘了及时表扬他们的坚持和勇敢哦!
04
打疫苗前,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爸爸妈妈别忘了,还要了解3~12岁打疫苗的注意事项。以下信息,需要爸爸妈妈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