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有一句话是“春捂秋冻”,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捧个火盆吃西瓜”,“二八月乱穿衣”,都说明了初春初秋的气温变化莫测!春天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热量,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大人孩子都适合这个“春捂秋冻”,很多人经常给我们的孩子尤其是0到3岁的小宝宝,穿很多衣服,怕孩子冷,往往每次穿的都要比大人的多,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完善,所以实孩子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变化也会发生变化,不必刻意的给孩子多加衣服。
我们应该注意“春捂秋冻”一些注意事项: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也不要过于暖,导致出汗,这样也会增加感冒机会。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脚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脚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气温变化过大或者孩子本身体质弱,就要更加注意经常添减衣物,这个“春暖秋冬”也要因人而异,因天气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