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跋山涉水,足迹踏遍安徽、江西、云南、山西、湖北、河北、北京、浙江等十余个省市的数百个村庄,收藏了两千多块匾额。而在全国范围内,收藏匾额的藏家并不多,收藏数量能超过一千块以上的藏家也不过十人。因收藏匾额数量之多、投入之巨、价值之高,他被业内行家誉称为“匾王”张球。张球,又名张千里,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篆刻》杂志主编、慕鸿书社社员。著有《中国古代石窗》《郑宝根竹雕艺术》等。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浙江省第十七届树人出版奖、金牛杯全国美术图书银奖以及沙孟海杯全浙书法大展金奖等。因为十余年来对匾额收藏及研究的投入,近些年让他又多了一个“匾王”的身份。张球的艺术工场位于嵩溪边,如果不是经人介绍,路过的人谁也不会意识到这并没有华丽门面的工场内,竟藏有数千件“古董”。一进工场大门,犹如踏进了一个匾额的艺术殿堂。偌大的工厂内,堆满了石匾、木匾和砖匾。院子里、屋檐下、楼道边、房间里,凡是能存放的地方都有匾额的“身影”。尤其是上下两层近两千平方米的房间里,叠放了千余块木匾,足足有两米多高,望之令人肃然起敬。这些匾额古色古香,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有的重达千斤,有的轻至几斤;有的大如壁,有的却小如盆。制作手法或浮雕,或透雕,或镂空,或平板,给人感觉或华美,或淡雅,或复杂,或简约,极具视觉冲击力——“很抓人”,同时又极具审美厚度——“很耐看”。书体以正楷行书题写的最多,也有真、草、隶、篆诸体,或漆黑,或描红,或涂金;神采俱备,或古朴庄重,或秀逸流美,或浑厚饱满,或险劲清峻,或狂放天纵,或平和典雅,或奇诡冷峭,或活泼萧散,令人心旷神怡。工场主人张球告诉我,这里藏有匾额两千多块,其中木匾一千五百多块、石匾五百多块,还有部分砖匾,是其十余年来的收藏所得。这些匾额时间跨度历经四百余年,最早的为明朝万历年间,最晚的为民国晚期。“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张球介绍说,匾额是一种集文学、书法、雕刻、印鉴、装饰、建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国早在秦代就出现了匾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匾额的题写者多是拥有声望或地位的当时名绅,内容大都辞藻华美、言简意赅,集字、印、雕、色于一体,书法精湛,寓意深刻,无论是缅怀古人,还是观兴游览,都会给人以启迪。同时,匾额也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有补史证史的作用。“烂木头”里觅宝贝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张球在宁波西门外的旧货市场淘宝。无意中看到一家旧货店外丢放着一块木匾,匾上刻着“进士”,落款为“大总统”。尽管饱受日晒雨淋的“考验”,但匾上书法依然遒劲有力。凭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张球知道这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褒奖进士忻江明的褒奖匾,而忻江明是宁波名士,也是忻姓家族中唯一一位进士。这样一块极具书法、人文历史研究价值的匾额竟随意被丢弃室外,张球觉得甚是可惜,于是花了近千元买下了它,这也是张球收藏匾额的开始。“匾额是一种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文物,在广大农村地区,一些匾额被用来作床板,一些被改造成门板,有些锯开用来当砧板、盖水缸、做成桌椅,更有拿去挡猪圈、鸡舍之用的。”张球说,“匾额沉淀着历史文化,每一方匾额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只要是品相完整、雕工精美、书法上乘、题写人有一定社会或艺术地位的匾额,其价值大多不凡。”提起这些被冷落的“宝贝”,张球深为痛心。很多年前的一天,他去到江西一个偏远的山村,那个村子依然保存着农耕时代的旧貌,村民们一听说有人来收购匾额,纷纷拿出家里的旧匾,但其中大多数已破坏严重。临走时,一位老人说自己家有块旧匾当猪圈板已有年头了,不知道他们要不要。于是,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匾便展现于眼前。十多年来,张球跋山涉水,行程数十万公里,南到云南、北到河北省的十余个省市,数百个村庄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他已去了几十趟。“只有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古代匾额才能得以留存。所以我去的尽是路况很差的农村,翻山越岭或步行十里八里。有时,为带回一块几百元的巨型匾额,需要付出上千元的路费。”张球告诉我。张球还向我讲起有一回在江西某小山村收集匾额的经历,当时汽车陷入土坑,用拖拉机牵引,才脱离险境。在云南某山村,装匾额的汽车陷入泥沼,最后牛拉人推,才得以上路。张球说,收藏匾额让他痛并快乐着。每次看到好东西,他总会想方设法去买回来。买来后就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常常半夜三更起来摩挲一番,这种心情,也算是他收藏的乐趣之一了。匾额文化很精深张球说,一块匾额就是一段历史,一块匾额就是一个故事。“那年春节,天气寒冷,西周镇一村民将一块古匾拿来烤火。幸亏一个朋友及时制止,拿来送给我。一看,竟是一块同治年间浙江学政褒奖当地郑氏家族族人的匾,‘清标彤管’四个字清劲雅致,对地方文献研究很有价值。”自开始收藏匾额以来,张球广读历史书籍。“明清的正史野史、人物传记、掌故,还有笔记小说我都找来读了,不读就识不了货。”现在,只要看到题词,张球就能大致知道题写者的由来和地位,明清位状元的名字他更是如数家珍。“科举知识很庞杂,如进士的说法就有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礼部进士、乡进士、明经进士、武进士等,要对落款马上作出判断,就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有一次,我在北京某旧货市场看到一块落款为韩菼的匾额,我马上想起‘四等秀才,一甲进士’的对联,知道这是十分难得的康熙癸丑科会元、状元连捷的韩菼的手笔。虽然价格高昂,但十分难得。”最终张球以高价买下了这块匾额。在研究人文历史的同时,更提升了张球对匾额的认识和理解。他说,匾额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朴素,清代的花哨,尤其康乾盛世,做工精美,富丽堂皇。北方匾多质朴大气,南方匾多精致细腻,而到了民国就多了一种沉沉的暮气。他说:“以前人说字关时运,也的确能看出来。”收藏的匾额越来越多,张球将这两千多块匾额分为“功德类”“贞节类”“祝寿类”“堂名类”“医德医术类”“教泽类”等六大类,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功德类”。他说,见义勇为、仗义疏财、感谢养育之恩等传统美德古人十分看重,由此留下了大量歌功颂德的匾额。这些保存下来的功德匾额,为研究人文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古匾陆续安“新家”这些年,随着收藏匾额数量增多、价值提升,张球在匾额收藏业内声名鹊起。杭州、宁波等地的旅游部门曾多次联系张球,希望他将匾额馆造在当地,并给予优厚的条件。但张球觉得,身为象山人,应该把这些匾额留在象山。在县里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几年的策划,目前展馆一期已经建成。共计两个展厅,三千余平方米,常年展出古代匾额两百多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馆建成后,这批藏在‘深闺’的古匾额终于‘揭开了面纱’,让更多的人透过它们去了解那些曾经的过往……”张球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