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证券市场月度报告2005年3月 [复制链接]

1#

中国证券市场月度报告(2005年3月)


等,以后即使继续有业绩优秀的公司,恐怕也不会太多,这将大大减弱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尤其是在前期一些绩优龙头股经过连续大幅上涨后,已面临较大调整压力的情况下,更是降低了市场对业绩浪的参与性。由于这近半数年报的情况并不能代表2004年年报的全貌,因为截至3月底,亏损公司只有21家,而最后一个月大批亏损年报的陆续公布,将会直接影响市场的做多热情。


    同时,由于4月份是年报与季报密集出台的时间段,部分前期高成长公司受到涨价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业绩极有可能在一季度末出现拐点,未来产销和业绩增长下滑的预期将对行情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过在4月初期,市场对零星的季报炒作热情仍会热度不减。


    5、*策预期


    大盘之所以从3月9日开始在短短的17个交易日里下跌了160多点,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热切期盼的利好一直未能兑现。在股指经过恐慌性下跌之后,市场对*策的预期,特别是特大利好的预期将比以往更加强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诸如降低印花税、允许保险资金入市、银行成立基金等增量资金入市之类的利好已经不为市场所动,市场期盼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股市发展的一些核心问题,如股权分置问题以及证券市场的远景规划问题,甚至是股市定位问题等,这将会是贯穿4月份行情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机构博弈的核心所在。


    二、4月份走势预测


    1、中期走势总体特征


    沪深股市自1990年12月开市至今,走过了四轮大循环:1993年2月1558点以前是第一大循环浪,从1558至1994年7月的326点是第二大循环浪,第三大循环浪是326点至2001年6月的2245点,2245点至今是第四大循环浪。其中A浪是2245点至2002年1月的1339点,B浪是1339点至2004年4月的1783点,C浪是1783点至今,目前股指正运行在跌势比较猛烈的下跌浪中。按照道氏理论,熊市末期的下跌最可怕,投资者会有种不知底在何方的感觉,而其实大底正在不知不觉中来临,眼下大盘尚缺最后一跌。


    2、中短期支撑位及压力位


    A、支撑


    虽然目前的上证综指还一直在1999年“5·19”行情上方运行,但深证综合指数曾经两个月收盘点位在1999年“5·19”行情最低点下方。按照形态理论,深证综合指数目前已经构筑完毕一个标准的头肩顶形态,并且已跌破头肩顶的颈线位,后市下跌空间不可想象,这就是熊市末期最明显的特征,所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位都将被一一击穿。


    回到上证综指,中期大盘非常强的支撑位极有可能会在1100点,不排除瞬间击破1100点的可能。因为1100点不仅是上证综指月K线图上布林线的下轨,也是大盘从2001年的最高点2245点下跌以来的二分之一分割位1125点下方的一个强力支撑位。一般情况下,大盘的一些重要支撑位或压力位都会在短期内被快速击穿,然后再展开一轮级别较大的反弹,深综指相应的点位大概在275点左右。


    考虑到3月份大盘已经出现了连续大幅下跌,4月上旬应有一个修复过程,4月上旬大盘展开小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大,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股指的下跌速度。但在没有实质性重大利好推动情况下,大盘将从4月中旬开始展开新一轮的下跌走势。届时,股指在4月份的支撑位极有可能在1170点左右,因为1170点是1990年的95点,2001年2245点总和的二分之一分割位,对股指的支撑力度较大。


    B、压力


    由于大盘从3月上旬下跌以来,17个交易日绝对跌幅达到了166点,且3月31日股指收盘点位距离1170点已不远,在技术严重超跌和下档支撑的共同作用下,技术性反弹也在情理之中。不过,由于目前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宏观调控究竟会如何进行、是否加息以及新股发行,将会在一定程上制约股指反弹高点。


    对于4月上旬可能展开的反弹行情,主要是对前期大盘下跌之后的技术性反抽,反弹高度从技术量度上讲,一般会在本次大盘绝对下跌幅度166点的0.382、0.5、0.618分割位附近,即1225点、1245点、1265点左右。特别是1265点对股指的反弹有极大的压力,大盘在此附近开始受阻回调的可能性较大。同时,1265点上方也是2月下旬和3月初股指在1300点左右构筑的双顶颈线位附近,该区域上方堆积了大量的套牢筹码,仅依靠目前的市场能量是很难突破该区域的,所以大盘反弹的高度将是很有限的。


    总体看,我们认为4月上旬大盘技术性反弹高度比较有限,而4月中旬将开始新一轮的下跌,市场风险大于机会,相应的投资策略是上旬逢高减磅,中下旬以轻仓为主。季报题材将是中上旬市场炒作的焦点之一,在股指快速下跌过程中可逢低吸纳一些股价严重超跌的一线蓝筹股、科技股和受消费驱动的二线蓝筹股。同时,也应重点关注大盘股发行上市后带来的机会。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