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立秋到霜降,从白露到秋分寒露,细数白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熟悉村姑陈的茶友都知道,我从前,是没有把秋分茶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气茶的。

是的,福鼎白茶的节气茶概念,是村姑陈首先提出来的。

年,我刚开始学习白茶的时候,白茶的节气茶里,只有清明,白露这两个娇娃。

清明节当天,或者前后两天采下来的白茶,统称清明茶。

白露节当天,或者白露节前后一周采下来的白茶,统称白露茶。

市面上,也只能看到这两个名字的节气茶,那时候大多数的福鼎白茶,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寿眉”。

彼时,一个外地的茶掌柜去福鼎的进货,通常会出现以下对话:

“老板,我要来点白茶。”

“你想要什么价位的?”

“性价比高一点的。”

“哦,那就寿眉吧。”

“老板,你家有老白茶吗?”

“有啊,你要哪一年的?”

“呃,越老越好吧!”

“那就老寿眉吧!”

那时候的银针和牡丹,还算是产量比较低,并且价格比较不为普通人接受的高阶品。

市面上的大多数茶,用一个统一的名字,行走江湖。

这个名字,就是寿眉。

就像曾经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武夷岩茶们都用“大红袍”这个统一的名字,纵横在大江南北的茶桌上一样。

《2》

喝了一段时间的白茶之后,村姑陈发现,虽然同为寿眉,但不同的节气,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

比如,春茶季的寿眉采摘季,是极漫长的。

从清明节后一周左右,到立夏前,大约5月1日前,都是春寿眉的采摘时间。

这个时间跨度,有20天左右。

在这20天当中,天气会经历各种变化,比如气温会抬升,或者断崖式降温,从年到年这五年时间来看,春茶季气温的波动性,是极大的。

,六月天,孩儿脸。

经历了这五年春茶季天气洗礼的村姑陈,觉得这句话,改成“三四月间,孩子儿脸”,也很适合。

那段时间的茶山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拿年来说,前一天还阳光灿烂,采银针采得好好的。第二天早晨起来,呀,茶园子里一片白霜,晶晶亮地结在地面上。

跟北方的冬天一样一样的。

所以,春寿眉的那20多天的时间跨度中,自然不乏极冷,或者极热,或者温度抬得极高,或者极其闷热阳光极猛烈的天气。

这样的变化多端,会直接影响到春寿眉这批农作物的生长和采摘。

人生活在那样的气候环境里,身体素质差点的,不注意保暖的,都会感冒生病,何况茶乎?

春寿眉内质的生长,以及营养成分的配比,自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后来我天天试茶,在谷雨节采的春寿眉里,终于发现了天气所带来的影响。

谷雨,在春寿眉里,是个坎。

《3》

谷雨节前,春寿眉清郁,清冷,清新,像木婉清一样,虽然美丽动人,却性子清冷,极为高傲。

而谷雨后,气温一高再高,阳光一烈再烈,有时候气温就跟坐火箭似的,蹭蹭蹭就上去了。

衬衫都来不及穿,就到短袖T恤的时光了。

温暖的天气,炽热的阳光,疯狂分裂的茶树生长因子,形成了一幅“春茶疯长图”。

吸收了骄阳的热烈,谷雨之后的春寿眉,性情完全变了样。

变得花香明丽,甜香袭人,草药香沉郁,煮鸳鸯藤的甜药香,成为清新的尾调。

不再是清冷不近人情,动不动就放飞刀的木婉清,转而成为了活泼明丽,娇俏可人的钟灵——坐在梁上看人家打架,一双绣着嫩*花朵的绣鞋一荡一荡,被发现了,还问人家吃不吃瓜子.....

谷雨后的寿眉,从清郁的早春,切换到了热烈的晚春。它不再冷傲,反添了几分艳丽之色。

另外,天气热、极难萎凋的原因,一不小心就会闷红、一不小心就会晒红,谷雨寿眉和谷雨后的寿眉,颜色里砖红色会多一点,鲜绿色会少一些。

没有变红的绿叶,也呈现出晚春才有的*绿、竹绿、草绿等颜色。

这是由于晚春的白茶,在阳光长时间的照耀下,叶绿素明显大量分解、而叶*素和胡萝卜素凸现而成的特殊颜色。

根据这一颜色的变化,很简单就可以从外观上分辨出谷雨节前的寿眉,和谷雨节后的寿眉。

也就是“早春的寿眉”和“晚春的寿眉”。

至此,谷雨茶,就被单列出来,成为了一款极有特征的节气茶。

《4》后来,根据天气条件的不同、根据茶叶香气滋味的不同,区分出了立夏、立秋、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几种节气茶。

这里面,比较特殊的是立夏茶。

立夏,是在立夏前三四天采摘下来的春白茶,并非夏季白茶。

就是谷雨后,大约4月27号之后采摘的春白茶。

这个时期,是春与夏的交接期,天气变化多端,既有春的明媚,又有夏的炽热,是一个气候变化频繁的时节,当然,也是生发出极有特色的白茶的时节。

有时候发现,天气无常,人很难适应,但于农作物而言,倒是极好的。

现成的例子就是:霜压过的萝卜,更甜;而*那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怪异天气,更是孕育了神奇的“冰糖心”苹果。

所以在这立夏前的三四天,是制作口感和香气特殊的白茶的一个极好时间节点。

但是市面上,真正的立夏前白茶少见。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那时候,春末,茶树发育慢了(相较早春),一天采不了多少茶,收入降低了一大半,采茶工都打工去了,没人采茶,自然茶就少了。

二是因为,立夏前天气热,紫外线强烈,日照时间变长,一不小心茶叶就渥红、或者晒红、甚至变得苦涩,技术一般的人,不敢挑战这个特殊的季节。

也就只有S师傅这种茶疯子,以挑战和刷新自己为毕生目标的“白茶界唐吉诃德”,才喜欢去尝新、去突破、去创造。

男人都是孩子。

茶于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玩具。

我喝过他做的立夏茶,年4月26-27号采的。

鲜妍明媚,却又带着三分春末的娇丽清幽。仿佛在幽深的小石潭边,邂逅的那朵白玉兰。

可惜才十来斤,几个朋友分一分,就没了。

《5》

在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的,是立秋茶。

原本,立秋,是立秋节后开始采的白茶。

原本也是极好的一款节气茶,但这些年,不知道是温室效应还是厄尔尼诺的影响,气温一年比一年高,导致到了立秋节,茶山上还是非常热。

当然比山下要冷3-5度,但相比秋季的平均温度来说,立秋后那一周,还是很热的。

起码中午的时候,要开空调降温。

后来大家就约着,立秋茶不要那么早采,推迟半个月到二十天才开始采。

立秋通常是每年8月7号左右,推迟半个月,就到了8月22号。推迟20天,就到了8月27号。

到那时候,茶山的天气渐渐转凉,中午连电风扇都不需要了,自然就到了适合采摘秋寿眉的好日子。

当然立秋茶的采摘也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就到白露了——白露节是9月7号左右,8月27号到9月7号,也就十天的时间。

如果时间靠太近了,增加两种茶风格区分的难度。

S师傅今年()的立秋茶,便是在8月22号之后采摘的,专门寻找天气晴好,风和日丽的天气来采。闷热的天气采下来的,只能算是秋寿眉,不能归到立秋茶里面去。

也因为今年的立秋茶,离立秋节当天,真的好远好远,便不好再叫它立秋茶了。

因是秋季的第一款白茶,便给它改了个名字,叫“迎秋”。

对应去年的寒露秋牡丹“辞秋”。

算是对秋的迎接,对秋茶季的开启。

《6》

最后要重点说一说的,是秋分茶。

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有介绍过,秋茶三姐妹,还有两个表姑娘。

秋茶三姐妹是:立秋,白露,寒露。

两个表姑娘是:秋分,霜降。

三姐妹是家生子儿,表姑娘是后面才进入大观园的亲戚。

秋分茶,便是这后来的娇娃,薜宝琴似的存在。

秋分茶,是村姑陈从白露和寒露里分出来的。

从前,一直觉得,白露与寒露,一个更甜美清丽一些,一个更苍老淳和一些。白露像小妹子,娇憨可人。寒露像大家姐,身负照顾弟妹的重任,便稳重一些。

后来有一次,上山看S师傅做秋寿眉。

他兴匆匆地捧了一盘新晒好的秋茶出来,叫我帮他试喝(每次见面必定使唤我帮他试茶,太坏了)。

用他井里打上来的水一泡,呀,又鲜又甜,又清丽又古朴,那股隐在香甜花香里的粽叶香,苍松翠柏一般,像极了竹林七贤的风骨。

跟白露的甜花香娇俏可人,跟寒露的内敛深沉,完全不是一个路线。

问他,这是什么茶?

他说,秋分采的。

又喝了两盖碗,细细记录下来喝的感受。

又抓了一包带下山,用自己用惯的水重新泡——山上的井水太好,有可能会修饰茶叶的缺陷,让人喝不准,还是自己的水再验一次妥当。

在自己的主场,用自己的盖碗,自己的壶,烧自己的水,泡出来一喝,鲜甜感更强了,粽叶香也更空灵了,这才惊觉,这一趟上山,捡到个宝。

于是请S师傅,把秋分茶都分出来,不要与寒露合到一起,单列。

从前,由于秋分产量低,大多数时候是与寒露合并销售的(而其它茶农家里,连秋分和寒露都没有,天气太冷,做茶成本太高,他们都放弃了)。

《7》

这便有了秋分茶。

它虽然节气介于白露和寒露之间,可它的风味,却跟冬片非常之相似。

它拥有白露和寒露所没有的、而冬片却有的粽叶香。

很奇怪,让我百思不得解。

秋分饼撬开,冲泡后,盖香上和汤水里那浓郁的粽叶香,让没看叶底的李麻花,好几次误以为是在喝荒野冬片。

不能怪她,只怪秋分茶的粽叶香,太足了。太浓郁了。浓郁到让久不喝荒野冬片的人,迅速唤醒了大脑中的记忆。

这股粽叶香,清凉,带薄荷感,闻之精神振奋,喝之心旷神怡,是关于端午节,关于那白生生的糯米粽,关于那锅绿沁沁的煮粽子水,最好的复刻。

秋分茶的另一个,是汤水很稠。

可能是生于深秋的关系,秋分节的白茶,昼夜温差没有白露节那么大,但白天和平均温度,却远远低于白露节。

如果白露时节还可以穿短袖,那秋分时节,长袖是妥妥的选择了。

晒着阳光的时候,是温暖的,背着阳光的时候,身上是沁凉的。连风吹在身上,也是寒沁沁的,透着三分秋凉。

满砌啼冷露,一天新雁度西风。

连大雁也经不起的秋风,浸染在秋分茶的汤水里,只让人感觉到明晃晃的薄荷感,清泠的粽叶香,以及,稠度似果冻的汤感。

倒汤的时候,记录小汽泡在汤水中保持的时间,是喝秋分茶时,村姑陈和李麻花最喜欢玩的游戏。

太稠了。

散暑空、洗出秋凉....正圆蟾呈瑞、仙桂飘香。

《8》

从清明,谷雨,到立夏,声势浩大的春茶季,拉上了帷幕。

从立秋,白露,秋分,寒露,到立冬,绵长的秋茶季,也划上了句号。

有人担心,每年采这么多茶,白茶树会采坏吗?

村姑陈想说,男生每个月都在剪头发,身体剪坏了吗?

并且,每个节气采茶,并非是专门盯着一棵茶树采,是分散,有芽就采,没冒芽便不采它。

这样下来,一株茶树,在秋茶季的时候,能采的枝条,也不过十之二三罢了。

这样的采摘,又如何能影响茶树的生长呢?

可见,这是不懂白茶之人的无厘头主观臆测罢了。

反倒是有节制地采摘,可以刺激茶树生长和生发。

今年的春茶季和秋茶季,便基本结束了。茶树们开始休养,等待明年的春生春长。

越明年,它们会在春寒料峭的薄纱薄雾里,发育出更多的饱满芽头和细巧嫩叶来。

那又将是一个爱白茶之人的丰收盛宴。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