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1万名居民全是新杭州人疫情来袭,杭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

像某个隐匿的集结号被吹响,伴随夕阳而来的是一片忙碌。

半小时内,两辆满载的大巴相继在杭州邻里中心小区门口停下。一群讲着各地方言的人下了车,拎着杂乱的行李,排成百米长的队伍。

这是耕德电子公司招募的一批新员工,多人即将入住设立在邻里小区的宿舍。

分设在大门两侧的岗亭随即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保安核验健康码,志愿者用额温枪测温,公司派驻人员登记信息,社工核查……六七个人没有一刻停歇。

3月11日下午5点半,正是邻里中心小区门岗“晚高峰”开端。人群川流不息,有的下班归来,有的赶着出去上夜班,时不时还冒出一些进小区吃饭或购物的人。

39岁的张敏华守在门口,每分钟就有十几张面孔在面前闪过。她会冲熟悉的人聊几句,嘱咐对方戴好口罩或头盔,而一旦碰上没穿工作服的陌生面孔,她会心细地询问对方进小区的意图。

这是社区书记张敏华惯于应对的日常,她所管辖的是杭州首个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社区——邻里社区。

电动车和轿车时高时低的鸣笛声、行李箱与地面发出的碰撞声、企业派驻人员的点名声、志愿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的交谈声......在这里,交织成繁忙而充满活力的烟火气。

抗疫大背景下,这个社区继续探索适合自身的治理方式。

连轴上班

入住万名新杭州人的社区过了个特殊春节

“今年的冬天可真长。”张敏华感慨。

见到张敏华时,她刚忙完邻里中心小区门岗“早高峰”。“早高峰”比“晚高峰”短一半,从早上7点开始,持续两小时左右。

阳光柔和。她身穿一件羊绒毛衣,外套黑色马甲,格子裙下,脚蹬一双墨绿色短跟皮鞋。前一天,她还穿着羽绒服和棉裤,“晚上八九点守在门岗实在冷。”

从大年三十开始,张敏华连轴上班。直到3月,街道给全体社工下了强制休息令,她的生活才重有了周末概念。而彼时,她的皮鞋已经穿坏了两双。

从疫情发生起,张敏华这个年过得忙乱。

邻里社区位于钱塘新区白杨街道,管辖面积达3.3平方公里,被各类工业园区包围。社区内全是新杭州人,拥有1.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今年,留在杭州过年的就有多人。年后复工,人从四面八方回来,压力更大,”张敏华说。

1月23日,浙江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张敏华当即取消春节一家三口去哈尔滨旅行的计划,并中断了社区共吃年夜饭的传统。

过去14年,每逢除夕夜,张敏华会在社区,和留在杭州过年的异乡人一起热闹地吃个年夜饭。今年,她把备好的食材荤素搭配好,分给打算一起吃年夜饭的60人,还为每人送上一只口罩。

邻里社区下辖三个小区,其中,拥有15幢楼的邻里中心小区,是四十多家企业员工宿舍的大本营。“都是40平方米的通间,一间住6到8人,有独立卫生间,但不能烧饭。”张敏华说,“就像我读中专时住的宿舍一样。”

小区内配套齐全,分布有24家商铺,餐饮店、小超市、水果店等业态齐全。以往,为了解决春节期间的餐饮问题,张敏华会提前统计小区留杭州过年的人数,并将这个数据告诉商铺店主,一些商铺就会为此继续营业。

今年,疫情突然而至,小区内的部分商铺依然没有停工。每天,张敏华和社工会给店主一一测温。

3月11日上午10点左右,我跟着手持额温枪的张敏华走遍这些商铺。开理发店的福建小哥、经营小超市的安徽夫妻、蒸菜馆忙碌的湖南老板……张敏华走近他们,一边测温登记,一边唠起家常。“今天,你家丽丽上课没?”“这里怎么放个盆,漏水吗?”

一个刚被她责怪吸烟的老板,掐灭手中的烟头,打趣地说,“昨天没看见,都想你了。”

穿梭在小区里,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很少有她不认识的。“你今天是夜班,怎么还不休息?”一位保安从身旁走过,张敏华嘱咐道,“穿这么少,晚上会冷。”

一路上我们聊着天,但她的注意力时不时就会转去其他方向。远远看见攀爬假山的孩子,她立马跑过去,喊着“危险!快下来。”

应对复工

社区书记也曾是外来务工者

作为杭州首个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新型社区,邻里社区容纳的人员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三四百人来自湖北。

在这里,他们一边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一边渴望融入。

截至目前,邻里社区共有47户、87人曾被隔离,大多是返杭时途经湖北的人。现在只剩3户还在隔离。

回来复工的队伍安静有序。

长长的队伍都在有序地等着进家门。

临近中午,张敏华去看望一位独自隔离在宿舍的20岁小伙。

她敲了许久的门,小伙才缓缓把门敞开一条缝隙,露出一副没睡醒的面孔。由于感冒,前一天,他的健康码变成*码,需在家隔离七天。

“中午吃什么?”张敏华关切地问他。

“我自己准备了东西。”回答的声音很微弱。

“准备了什么?”她追问后,得到一个简短的答复——“面包”。

“你生病了要多吃饭。可以点外卖,我们帮你送过来。”张敏华嘱咐门后这个腼腆的男孩。

下楼时,她又嘀咕着,“不行,等会儿要给他送个盒饭。”

邻里社区成立于6年。社区“年龄”在增长,而来来往往的常是年轻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1岁。看到他们,张敏华总会想起十多年前初出茅庐的自己。

这个老家在海宁的“新杭州人”,曾经也是外来务工者。

同样是20岁时,张敏华只身来杭州打工,在企业当过仓库管理员,在前台接过电话,也做过公司人事。4年,她通过考试成为下沙一名社区工作者,次年,被下派筹建邻里社区。

人生由此展开新的轨迹,但过去的生活仍刻在记忆里。

在她面前,一批又一批曾经的自己闪现:独自在异乡打拼的他们可能羞涩、胆怯,可能舍不得钱,可能一边窝在宿舍吃泡面,一边满肚子委屈。

这段时间,张敏华时不时会看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