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份工作做了33年,还在坚持南宁这些人 [复制链接]

1#

以前,老一辈的南宁人总说,只要掌握一门手艺,有一技之长,就不愁没饭吃。

如今,南宁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的技艺,以及职业手艺人正在逐渐消失。

于是,有人开始怀念,怀念这些正在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职业,及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怀念一个时代的结束。

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我们还能找到这么一群人,他们仍坚守着那些古老的职业,践行着“择一事,终一生。”

修复的不仅是古老的饰品,更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回忆

金狮巷、银狮巷,过去曾是南宁著名打银一条街,走过巷口,时不时就可以听到巷子里的打银匠加工首饰时,敲打传出的“叮叮咚咚”打银声。

后来,“三街两巷”旧改工程启动,巷子里的金银加工店铺和打银手艺人,只能另觅他处挣钱。

直到三街两巷文化街区建成开放以后,一批打银老师傅又重新回到这里,支起档口重新开摊,才让打银这门手艺,又逐渐回归了人们的视线。

*师傅就是这批回归的打银匠之一,他说,打银匠的“业务”,一开始都是以制作银器为主。

*师傅说自己是南宁永新区人,他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入了这行,一做就是33年。

那个时候,有许多人带着工具,在邕江电影院旁边摆摊。*师傅就站在人家打银的摊位旁看着老师傅做工,跟他聊天、递烟。打好关系之后,打银师傅就开始言传身教,把打银的手艺传授给他,一来二去,*师傅就入门了,最后自己置办了一套工具自立门户,成为了打银匠。

起初,家人并不支持他从事这个职业,中途为了养家挣钱,他也曾抛下这门手艺做过其他活计,但兜兜转转,又重拾老本行,做回了打银匠。

年纪大了,女儿嫁人以后,与*师傅相伴的依旧是这份手艺。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在过去,物质和经济水平还没有那么发达,金银首饰还十分稀缺,人们结婚定制婚戒、父母为新生的婴儿打制出生纪念的银镯,或者为即将出嫁的女儿准备嫁妆,都要找到打银匠交涉沟通一番,才能得到自己心仪的饰品。

那时候,打银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定制一件首饰那么简单,更是对某些特殊日子的纪念和印记。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去首饰珠宝店,购买那些精雕细琢、样式精美的成品首饰,那些对于手工造出的粗糙饰品似乎已经不太感冒。

于是,打银匠的“业务”,开始从制作银器转向以修复银饰为主,包括恢复形状、刻字雕花、抛光表面等。

虽然前来制作首饰的人变少了,但至今还是有不少顾客,拿着年代久远的首饰,来找*师傅做修复。

每一件饰品都有着独属于主人的一段回忆,很多旧饰品对于人们来说,珍贵的价值不仅限于它值多少钱,而是送这件饰品的人,及饰品和主人一起相伴的那段时光。

在这个冷冰冰的机器时代,南宁的打银手艺人,仍在通过为大家修补旧银器,来留住一丝丝关于回忆的温度。

如果你也有什么坏了的旧首饰,不妨也拿去修补一下,顺便翻出一些尘封的人和事,让回忆不被忘却。

用技艺和匠心坚持与时光抗衡

唐山路上古玩集市里,有一个钟表维修摊,摊主是一名老先生。

他戴着老花镜,右手拿着镊子夹着细小的零件,左手拿着拆开后盖的手表,一举一动缓慢又认真地修着手表,在嘈杂的环境里,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专注。

他修手表费用也不高,10块8块,可找他修手表的人却寥寥无几。

至于问他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修钟表,既不赚钱还费眼睛,老先生颇有哲理地回答:“我这辈人,东西坏了要去修好。你们这辈人,坏了就扔了换掉。”

南宁新闻综合频道

有网友说,现在很多品牌手表都把维修专柜开在了商场里,像这种零散在街头的钟表维修摊,在南宁已经很少见了。除了唐山路,基本就只在衡阳路上有见到了。

在拥有“三转一响”即彰显富贵的年代,手表作为“三转”之一,曾是一件堪比香奈儿老佛爷的奢侈品。

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钟表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计时工具。手表也从昔日的贵重物件,变成了一件稀松平常、触手可及的物品。

除了一些名贵的大牌手表,很少有人再会为了一只普通的手表,大费周章地跑一趟,请钟表师傅做维修做保养。

生活节奏匆匆,时光飞快流逝,南宁街头的这些钟表匠,却在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

针尖上的手艺

一针一线缝制的是衣更是情

白苍岭市场,是南宁最大的布料交易市场,也是南宁裁缝手艺人聚集的江湖。

如今,市场里很多裁缝嘴里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代不一样了......”

白苍岭市场二楼有一家专门定制旗袍的店铺,店主覃师傅已经从业三十多年了,早已练就一身缝纫手艺。

覃师傅是江苏人,“江苏就是盛产裁缝,江苏的苏绣可出名了!”

覃师傅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做裁缝学徒了,父母觉得,“做裁缝挺好的,风吹不着雨淋不到”。

但是少年懵懂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做一件旗袍,要吃那么多的苦。

制作一件旗袍,工序相当精细繁琐,要量衣长、袖长、前腰、后腰等20多个尺寸,光是制作一对小小的盘扣,就要2、3个小时。

一整套工序下来,即使技艺熟稔的覃师傅,定做一件旗袍也要花上两三个星期。

“现在有了很多好的机器,几天就做好了,但是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尽管如此,来找覃师傅做旗袍的人,还是越来越少。

在这个批量生产和追求效率的时代,裁缝这个职业,也似乎总是慢了一拍。

整个裁缝行业,仿佛也被远远地甩在了时代后面。如今,各种快消服装品牌在南宁市场上层出不穷,进一步挤压了南宁裁缝手艺人们的生存空间。

而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现在大家都喜欢网购买成衣,不合身、不喜欢就拿去退换,穿坏了就直接扔,找裁缝修补衣物、制新衣这件事,已经离很多南宁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如今,前来光顾白苍岭布料市场的顾客,大多都是还保持着古朴制衣习惯的中老年人,鲜少再见到年轻人的身影。

掌控大家观影欢乐的“幕后使者”正逐渐被边缘化……

去年,南宁少有的国营影院——广西实验电影院传来了停业的消息,瞬间引爆了大家对电影院的回忆。

与广西实验电影院一起停摆的,应该还有在这家影院的工作者吧。

在放电影还需要使用到胶片的年代,电影放映员,就是那位掌控着大家观影乐趣“的“幕后使者”。

有一位放映员,毕业之后就分配到了广西实验电影院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

他说,当年放电影可是一个技术活儿,放映员必须经过培训,拿到放映执照后才可上岗。

因为放映员的操作技术,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影质量和观影体验,在电影放映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旧时,电影放映还用胶片,放映时经常会烧片,这时观众就只有耐心等待,等工作人员接好胶片后才能接着看。

后来,放映电影再也用不到胶片了。电影资源由发行方用硬盘拷贝影片,分发到各院线去。然后电影院使用服务器来读取硬盘,从而播放影片。

当今电影变成了数码电影,播放的形式也变得更加简单,不用硬盘拷贝,直接使用卫星接收信号,然后只需动动鼠标就行,甚至还能远程控制播放。

▲储存影片的硬盘

现在,广西实验电影院停业了,这位放映员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但随着自动化时代的到来,放映员这个昔日影院的重要工种,正在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一个日薄西山的“夕阳职业”。

如今,一些全国大型连锁影院甚至取消了放映员这个职务。

没有什么秘诀和行道劳动就是最光荣

在市中心高峰路附近摆了差不多20年擦鞋摊的*大姐,是这样来评价自己的职业:

“擦鞋哪有什么技艺传承可言,我摆擦鞋摊,纯粹是因为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才不得不干这个活来混口饭吃!”

擦皮鞋的工具,与其它一些老手艺相比更为简单,只需干净的棉布、鞋刷、鞋油、皮鞋清洁剂,一个擦鞋匠放工具兼可坐的工具箱,还有一张顾客的坐椅。

擦鞋这门手艺,似乎也不像其他老手艺那样,蕴含着什么复杂而高深的秘诀和门道:“鞋油一抹,然后耐心仔细擦就行了,哪有什么技术含量!”*大姐“自嘲”道。

她说,在旧时代穿皮鞋的人不多,因此,擦皮鞋的人也较少。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条件提高了,穿皮鞋的人逐渐多起来,随着干擦皮鞋也多了起来。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皮鞋的爱惜程度也逐渐减退。另外,有些公共场所还设置了擦鞋机提供人们自动擦鞋。

在此冲击之下,*大姐说她的擦鞋摊生意每况愈下,有时候从中午一直蹲守到凌晨时分,等摊子附近的高峰路夜市收市,连一天的饭钱都挣不回。

虽然挣得不多,但对擦鞋匠*大姐而言,也是一种谋生手段,“靠自己的双手去谋生,劳动最光荣!”

不出意外的话就干到干不动为止

很多南宁人在路过壮志路粤东会馆门前,看到那里的绞面摊子,都会回头或者驻足观望——

“很久没看见过这种手艺了,没想到还能在这里见到……”

绞面又称修容、开面,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壮族美容术。

在那个医美技术尚未盛行的年代,绞面就是许多南宁爱美女性日常保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专门为人修容绞面的职业手艺人,也随之应运而生。

几位聚集在这里修容的女师傅,已是两鬓斑白、腰背佝偻,但她们还是日日准时出工开摊,风雨无阻。

如今,随着各种新型美容科技层出不穷,绞面手艺的逐渐式微,绞面这碗饭,也越来越难吃了。

绞面的本质就是脸部脱毛,用棉线夹着拔去面部的汗毛,令颜面光洁。

绞面技术看似自然简朴、价格低廉,但在各种无痛脱毛技术发展成熟的当下,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无法接受绞面摊子简陋的环境,以及粗粝的棉线在脸上绞动时,所带来的那种无法避免的疼痛感。

“来这里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过去回头的熟客,而且生意时好时坏,有时坐上一天也等不来一个客人。”一位绞面的老师傅说。

几位绞面师都表示,她们都上年纪了,已经没有什么工作适合她们,而修容这份手艺虽然收入微薄,但也能补贴家用。

不过,除了对绞面这份手艺的传承,让她们坚持下去的,更多是迫于谋生的需求和无奈吧。

“不出意外的话,就干到干不动为止吧。”

弹弓里的交响曲

编就温暖大半生

弹棉花可以说是一件暴露年龄的事情,40岁以上的南宁人,应该都对弹棉花不陌生,并有着独特的偏爱。

可现在别说弹棉花了,连棉花都少见。

一位80后南宁友仔说:“小时候,听到路边传出嘭嘭嘭弹棉花的声音,就知道南宁的冬天到了。”弹棉花可以说是过去老南宁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入冬仪式。

过去,人们铺的、盖的都是手工加工的棉花被。每逢秋末冬初,南宁人都会拿着厚厚的棉胎,去弹棉师傅那里,弹几床温暖舒适的大棉被。

即便是压在箱底、年代久远的陈年棉胎,一经重弹,又洁白柔软如新。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宁市场上成品棉被多了起来,渐渐的,入冬前去弹棉花的南宁人越来越少,许多棉胎加工店的生意大不如前。

曾经,到了每年的11、12月,南宁的气温开始骤降,进入秋冬,友爱路附近一带的弹棉花小店,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但除了12月至次年3月期间的旺季,剩下的时间里,这些棉胎小店生意寥寥,常常是入不敷出。曾经在旧时光里,温暖了南宁人无数个寒冬的弹棉匠,逐渐遭到了冷落。

如今,在南宁已经很难看到弹绵匠的身影,但是那洁白的棉絮在眼前飞扬的场景以及弹棉匠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那份温暖却永远留存于记忆之中……

比起装潢时尚的美发厅街边的剃头摊更让老南宁心安

如果你住在星湖路北一里一带,那么你可能会在路边见过这个剃头摊。

一个镜子、几张凳子、一辆自行车.....就组合成了一个简陋的剃头摊,也是一个剃头的好地方。

在路边剃头的师傅,一般只提供简单的剃头理发服务,无法做出各种靓丽新潮的发式造型,入不了时尚年轻人的眼,但仍有一批中老年顾客时不时上门光顾。

对于许多老人家来说,这样的剃头摊胜在淳朴自然、价格低廉,收费往往不会超过十块钱,比起现在剪个头发动辄收费几十上百的美发厅,简直是便宜到不可思议。

而且,剃头师傅也不会像美发厅里的TONY老师那样,游说客人办卡、推荐别的服务项目,只会操着熟悉的南宁白话音,与客人闲话家常。

比起一些花里胡哨,宰刀锋利的美发厅,这种朴实无华的剃头摊,更让一些追求简朴与实惠的老南宁感到心安。

//////////

社会在不断高速变化发展,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哪一个职业会昙花一现,哪一个职业会万古长青。每一个职业,每一门手艺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风靡一时、现在逐渐消失的古老职业,曾在过去的旧时光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一个个小恩惠。即便是它们逐渐落后于时代脚步,淡出我们的生活之后,它们也依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老手工艺人因为效率的问题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是那种用手丈量含有体温的物件,在使用的时候总会很舒适。

——

ZH

小时候没有电视机。一个公社(乡填)有一台放映机。每个村庄轮流放电影,轮到那个村放映的时侯象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大队部里的大喇叭架在高大的树杈‘上大声吆喝着当晚要放的电影及地点。放映地点大多在村口比较宽阔的地方或大队部院子。小孩早早地就把家里的高板凳小木墩拿去占上地方,大人们也提前把饭做好,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放映了。记忆最深的一场电影是朝鲜的《卖花姑娘》,当时是冬天,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天下起了雨夹雪,放映员冒着雨雪坚守岗位,社员们戴斗笠披簑衣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情节悲凉凄惨,影屏上的人在哭,下面的人在啜泣,那场面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感动。

新闻在线

——

老鹰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一声声曾经熟悉的吆喝,已经伴随着老街、老巷、老房子消失了。每当想起这些,只能一声叹息!

——

老钟叔

小时候爆米花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逊如今的薯片虾条。每当看到爆米花师傅,周围一定是围满了小孩子!现在爆米花在电影院随处都可以吃得到,但是那种街边“砰”地一声响的爆米花真的好难再见到了……

——

小米粥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一座城市的温度,来自最平凡的坚守。正因为有了这些老职业、老手艺所带来的温暖回忆,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愿这些技艺不会后继无人,也愿这些技艺,以及身后坚守的职业手艺人,能给你留下温暖的回忆。Ξ今日话题Ξ

你还怀念哪些“消失”的职业和老手艺?

(快来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

??图文编辑/南宁圈

??法律顾问/王文君律师创新法律服务团

(转载授权请联系jie)

-End-

▊跨境购物享便利,遵纪守法要牢记

“代购”有风险,“剁手”需谨慎,通过合法跨境购物保障购物质量!

南宁海关提醒:海关并没有对于“代购”制定特殊的监管制度,所以“代购”的商品并没有质量安全保障。通过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方式购买境外商品,才更有质量保障。更多跨境购物知识,请前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