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的到来,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始进入了高温状态。相信有车一族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把车子停在太阳底下,过一会儿车内的温度就非常高,根本不能坐人。有好奇之人实测了一下车内温度,竟然高达67摄氏度。于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给车子贴膜,而且会选择红外线阻隔率较高的车膜。但是,殊不知这样做会造成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车子的微温室效应。为什么是红外线选择对红外线阻隔率高的车膜是有道理的。光的热效应指的是材料受光照射时,光的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材料的热量使之温度升高。根据光的波长不同,可以将光分为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其中伽马射线能量最高,红外线能量较低。但是红外线的热效应是最显著的,由于红外线频率较低能量较低,因此它只能穿越原子或分子的间隙,会使原子或分子的热运动加快,宏观上看起来就是温度的升高。太阳光谱任何物质都具有辐射电磁波的能力,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谱分布。这些谱分布会根据物体温度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斯特潘-玻尔兹曼辐射定律,辐射的能量密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为开尔文,所以太阳辐射的波段集中在红外波段、可见光和紫外波段。其中,可见光波段占总能量的50%,红外波段占43%,紫外波段占7%。但是,太阳光的各个波段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被吸收。众所周知,平流层当中有一臭氧层,它会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则会吸收阳光中的红外线。因此,只有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基本上能完好无损地通过大气层,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能量已被部分消除。汽车的微温室效应虽然贴膜能阻隔一定量的红外线,但是对于在太阳底下暴晒的汽车来说,这对车内温度的下降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反,由此带来的微温室效应还是会使车内温度提高到未贴膜水平。我们知道车子贴膜是不能阻挡可见光的进入,因为这会影响到驾驶员的视线。而根据上述分析,太阳光到达地面的部分在可见光波段占的能量比例是较大的。虽然可见光的热效应不如红外线来得强烈,但是可见光光子的能量比红外线光子的能量大,再加上可见光占比更多,因此车内温度的提高大部分是由可见光引起的。车子会吸收能量,也会放出能量。传热的方式有三种: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很显然,车窗是关闭的,外界和车内的对流无法实现。车内的装饰板也让从车内传递到车外的热量变得非常少。因此,车内向外散热还有另一个选项,那就是热辐射。根据黑体辐射定律,车内向外辐射能量的电磁波为红外线,但是车膜能阻挡红外线,因此能量又被反射回车内,温度无法下降,这就是汽车的微温室效应。实验国外有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实验,他们把两台车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个小时,再测量车内的温度。其中一辆车子贴了能阻挡60%红外线的车膜,而另一辆车子贴了不能阻挡红外线的车膜。结果显示,两辆车的内部温度并无区别,都达到了55摄氏度。专家解释道:“虽然车膜能阻挡一部分的红外能量,但是它同时也阻止了内部红外线向外辐射。”因此,专家建议,应该把高反照率的材料放在汽车窗户旁,以反射所有太阳光来降低车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