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造型的秘密2017汽车设计72变合集下 [复制链接]

1#


  [爱卡汽车汽车视觉原创]


  上期我们为大家盘点了年“汽车设计72变”栏目的部分内容(造型的秘密汽车设计72变合集(上)点击即可阅读),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回顾其余所有内容,同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发言哦~

六、汽车设计72变(19)为什么开车前要勒胸?(点击题目即可阅读原文)


  说起汽车安全,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安全带。现在很多车辆也很先进,都有安全带提示,如果司机或副驾不使用安全带,就会发出提示音。但即便这样,还是有人不愿意使用安全带,今天我们就从刨根问底,从安全带的起源说起,告诉您不系安全带到底有多危险。

最早的安全带是19世纪英国工程师乔治·卡利(George·Cayley)发明的,并应用在马车上,防止乘客从马车上摔下来。但由于当时马车速度较慢,安全带舒适性不够,因此马车安全带的使用率极低。

第一辆标配安全带的车型是Saab93GT,当时配备的是系在腰部的两点式安全带。


  虽然越来越多的汽车配备了安全带,但当时汽车上所装的安全带都是系在腰部的两点式安全带,由于设计上的缺陷,这种安全带依然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当汽车紧急刹车或碰撞时,无法避免驾驶员的头部撞在方向盘或风挡玻璃上,因此人员伤亡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直到年,沃尔沃汽车安全工程师尼尔斯·博林(Nils·Bohlin)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这种。从此,安全带开始在全世界普及。

沃尔沃公司在年也在旗下全系车型上标配安全带,这意味着汽车安全带作为一种标准配置大规模应用于汽车上。而首款配备三点式安全带的汽车为沃尔沃PV。

随后,美国于年正式规定轿车前排座椅必须安装有安全带,其他国家也陆续出台使用安全带的规定。我国也从年7月1日起,规定所有车辆前排驾乘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


  随着汽车工业不断的发展,最简单的两点式安全带也逐渐进化为现在的多点式,那安全带到底有多重要?现在的安全带种类有哪些呢?请接着听我们慢慢道来。


  安全带结构及材质


  轿车安全带主要由织带、安装固定件以及卷收器等部件组成,其中织带是安全带的主体。安装固定件是与车体或与座椅相连接的插扣等部件,它们的安装位置和牢固性直接影响安全带的安全性和驾乘人员的舒适感。而卷收器则是为了收纳织带和锁止织带拉出,它是安全带系统中最为复杂的机械件。

安全带结构示意图


  安全带的作用


  汽车安全带是重要的被动安全件,起着约束位移和缓冲作用。当碰撞事故发生时,安全带通过内部锁止机构锁紧,从而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减少乘员发生二次碰撞的危险,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椅,起到防护、防止乘员受到严重或致命伤害的作用。

当汽车遇到意外时,安全带可以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椅上,以免前冲。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椅,有效避免二次伤害。


  安全带的种类


  两点式安全带,通常是系在腰间,就像飞机上的乘客安全带一样。两点式安全带与车体或座椅构架仅有两个固定点,织带横跨腹部,形似腰带,在碰撞事故中可以防止乘员身体前移或从车内甩出。

两点式安全带,通常是系在腰间,形似腰带,它使用方便,也更容易解脱。但它也容易使乘员上体前倾,前座乘员头部会撞到方向盘或挡风玻璃上,所以这种安全带主要用在轿车后排座位上。


  前文中我们说过,三点式安全带是由两点式发展而来,50年代被发明,80年代开始在汽车上得到普及,直到现在,三点式安全带依然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安全带。

三点式安全带弥补了两点式安全带的缺点,它在两点式安全带的基础上增加了肩带,在靠近肩部的车体上有一个固定点,可同时防止乘员躯体前移和上半身前倾,增强了乘员的安全性。


  多点安全带通常应用于赛车上,能把人牢牢地固定在座椅上,所以更安全。但是多点式安全带的舒适性非常差,所以并不能普及在民用车上。其实三点式安全带也很安全,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安全意识。

相比民用汽车,赛车对安全带的要求更高,在比赛时刹车和转弯带来的惯性更大也更频繁。为了更好地保护车手,赛车上通常使用四点式、五点式甚至六点式安全带。

而我们日常中其实也常见多点式安全带,比如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五点式安全带,它在双腿之间和两侧以及两肩旁边都有固定点,用来最大程度地保护宝宝的安全。


  总结:安全带是所有车辆安全系统中最基础的一个。上车把安全带拉过来,然后咔嗒一声系好,很容易,是吗?对,是很容易,可是人们依然会忘记这么做,或者说他们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感觉。但就是这样所谓的“遗忘”,生命也许就走到了终点。所以,出发前请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哦。

安全带设计

七、汽车设计72变都是纺锤格栅有啥不一样?(点击题目即可阅读原文)


  当一辆汽车远远驶来,爱车之人只需一瞥它的尾灯、腰身,亦或前脸,便能辨别其出自何门。对于雷克萨斯来说,它的纺锤形格栅就代表着其品牌独特的气质,也成为经久流传的家族脸谱。但你知道雷克萨斯每一款车型的纺锤形格栅都不一样吗?每个车系纺锤形格栅的大小、比例以及细节,在统一之下都追求着自己的个性,体现差异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年,雷克萨斯品牌与初代LS同时诞生,它的出现打破了豪华轿车市场的格局,并成功确立了雷克萨斯品牌在豪华汽车市场的位置。那时的雷克萨斯作为新品牌,并没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外观造型中庸、耐看,但并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也并无多少人会为它驻足。雷克萨斯就只能依靠生产质量、舒适的内饰来吸引顾客。

随着市场的变化,新产品层出不穷,丰田章男和福市笃雄一致认为未来雷克萨斯品牌的设计不应该再一味地追求大众审美,而是要具备自己品牌的识别度。


  而创意有时就是来得那么突然,谁能想到雷克萨斯纺锤形格栅的设计灵感竟是GS的首席设计师KatsuhikoInatomi在工作室摆弄油泥模型时产生的?出于一时的灵感,他通过扭曲将上下格栅连接在了一个箱状的框架里,丰田另外一个执行创意设计师Humphries瞥了一眼说:“就是它,这就是纺锤形格栅!”

雷克萨斯GS首席设计师KatsuhikoInatomi(图右)在工作室摆弄油泥模型时,通过扭曲将上下格栅连在了一个箱状的框架里,就这样纺锤形格栅便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这一设计在第四代GS车型上率先使用,这是雷克萨斯为品牌打造独特前脸的一次尝试,最终却成为了家族式前脸。


  如今,雷克萨斯已近走过了28个年头,已拥有LS、GS、IS、NX、RX、GX、LX等庞大车系,纺锤形格栅也在各车型的外观造型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雷克萨斯的家族符号。而同样是采用纺锤形样式,雷克萨斯对不同级别的车型采用了不同的格栅设计,通过一些微妙的变化来展现车型的定位。

同样都是纺锤形格栅,你能准确分辨出图中所有车型吗?如果不能,就接着往下看吧。

雷克萨斯轿车类纺锤形格栅对比图

雷克萨斯SUV类纺锤形格栅对比图

雷克萨斯轿跑车类纺锤形格栅对比图


  总结:时尚易逝,但风格永存。雷克萨斯家族式纺锤形格栅极为进取的外观造型,不仅是对L-finesse设计理念的大胆演绎,更成为雷克萨斯拒绝中庸、打破常规的体现。但在有些人眼中,纺锤形格栅或许太过前卫,不容易接受,但这正如一位雷克萨斯全球高管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人可能不喜欢我们的设计,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好的设计不是博得所有人认可,而是让喜欢它的人彻底爱上,并成为它的忠实粉丝。”

纺锤格栅设计

八、汽车设计72变(21)怎样让汽车变豪华(上)(点击题目即可阅读原文)


  说到汽车的“豪华”感,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什么?是车身那些金灿灿银闪闪的搭配,还是汽车本身由内而发的气质?其实,每一款“豪华”车型都是精细设计的结果,而绝不是贵重材料的堆砌。所以我们将分上、下两期,从比例、姿态、线与面、细节与元素、材料与颜色来讲讲汽车的豪华感是如何通过设计来营造的。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是大多数消费者审美观的代表,如果您觉得某款车或某种形式的装饰就是好看、大气,那请您继续喜欢。

我们将分上、下两期,从比例、姿态、线与面、细节与元素、材料与颜色5大方面,来讲讲汽车的豪华感是如何通过设计来营造的。


  车身比例


  当设计师开始画汽车的时候,最先考虑的就是车轮的位置,我们经常看到专业设计师都会画出相对较大的车轮,这的确能让整车更有视觉冲击力,但实际在做油泥模型的时候并不会%按照图纸制作。

一般情况下,在车身侧面,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车轮直径的3~3.5倍。如果两轮之间的距离过近,就会让整车显得过于可爱,或者说像个玩具。


  其次,再从侧面整体比例来看,一般前悬与后悬的长度大约在0.5~1个车轮直径的距离间浮动,如果车身前短后长,营造出来的向前冲的感觉也就更加明显。反之则会显得更加稳重,更加有气魄一些。如果前悬与后悬一样长,整体比例又遵循了黄金比例分割,即轴距与车身长度之比为1:1.(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请戳下图。)那就可以说这是一款很漂亮的车型啦。

前短后长、前长后短、前后一样,这样一对比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从视觉传达的效果上来说,车轮越靠近车身边缘,就显得越灵活,反之传递的更多的是四平八稳的气魄,同时也更能体现出车内的大空间感。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参考大象与猎豹的腿部位置。

最后来看看车身高度与整车的比例关系,通常设计合理的轿车,车身高度在1个车轮直径的距离浮动,SUV车型会高一些,但也不会超过1.5个车轮直径,太高或者太矮都会造成车身比例的不协调。


  车身姿态


  说完了车身比例,我们就来讲讲车身姿态,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汽车也有自己的姿态,一款漂亮、豪华的车型,车身整体的姿态自然也会按照一定规律来设计,反之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就比较奇怪了。

汽车和人一样,当我们观察车的侧面,大致可以用以下几根简单的线条来勾勒汽车的姿态:蓝色的车顶轮廓线、黄色的ABC柱延长线、紫色的窗台线、橙色的腰线、红色的裙线。

在车身姿态方面,A柱与C柱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汽车的视觉重心,而B柱的延长线也基本交汇于此。

视觉重心的位置对于汽车的姿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A、B、C柱各自野蛮生长,那视觉效果就比较搞笑了,就像图中这台CitroenAmi,整车呈现后倾的姿态,就像是被风吹歪了似得。


  前面说了这么多关于视觉重心点的重要性,那么它在设计时位置的前后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视觉重心的位置也决定了汽车姿态是向前冲还是向后“坐”,是高挑还是低趴。

一般来说,设计师会以驾驶席的位置为一个基准点,视觉重心在此基准点前方会形成向前俯冲的视觉效果,比如奥迪R8。

视觉重心在基准点后方,则会形成向后仰的视觉效果,比如劳斯莱斯幻影。


  总结:当然,汽车庄重或运动的整体姿态不单单只靠视觉重心点来营造,还需要车身上其他元素来配合,比如车身线条的走势、形面的起伏等元素,我们将会在下期“汽车设计72变”中与大家分享,如果您对其感兴趣,请继续
  在上期栏目中我们具体讲述了汽车在设计时的两大关键要素:比例与姿态,但是光有这些还不足以营造出汽车的豪华感,所以今天我们继续通过线与面、细节与元素、材料与颜色来讲讲汽车的豪华感是如何通过设计来营造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是大多数消费者审美观的代表,如果您觉得某款车或某种形式的装饰就是好看、大气,那请您继续喜欢。


  线与面


  汽车的造型是由无数曲线构成的,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汽车从侧面来看有几条关键的线,比如:腰线、窗台线、裙线等,通过这些关键线的动态趋势便可以塑造出整车的造型特征。

在汽车造型中线条与线条之间可以是随意流动的形态,也可以是严谨刻板的工业风格,但必须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以及整车的姿态走势,而不是胡乱安插在车身上。

S型曲线给人的感觉是柔软而缺乏张力,有律动感但是速度感不足,这些都和汽车这一工业产品的原始属性格格不入,汽车设计师想要的线条是肌肉的轮廓线,就是饱满、有力量感的线条。


  每一根线条都有自己的动势,即便它戛然而止,但是余韵犹存,观者的目光会顺着这条线条的尾巴走下去,这就是线条的走势。

从汽车的侧身上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车型在车门把手附近都有一条清晰的棱线,它就是腰线,这条腰线的走势就直接代表了整车的风格特征。比如在奔驰CLS上,这条腰线就体现出了力量与速度感。


  接下来说说曲面,在汽车上,每一条线都是面会聚的结果。因此,线和面是一体存在的。汽车上的曲面大致可以分为:板正曲面、弹性曲面、肌肉曲面、切削曲面。

劳斯莱斯就是板正曲面的代表车型,这种曲面一般用在体量较大的车身上。会给人一种庄严、沉重的威力,小型车就很难驾驭这种风格。

宝马Gina概念车是最能够表现出弹性曲面的车型,曲线作为骨架,再覆盖高弹性的曲面,形成了骨感、性感的视觉效果。

肌肉曲面和弹性曲面其实很难区分,都是力量的象征。不过可以脑补一下,给Gina充上气,曲面就会在曲线构成的骨架上膨胀起来,这种曲面就是Mustang的肌肉曲面,营造充满力量感的视觉效果。

原本是一块大的整面,偏要用多个细碎的小曲面去构成,而各个曲面之间又构成锋利的棱线,这就是切削曲面。比如刚刚发布不久的法拉利FXXKEvo,另外在兰博基尼的车型中也常见切削曲面。


  细节与元素


  写到这里,其实一台具有“豪华感”的车型所应当具备的要素就差不太多了。但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它并不是汽车设计的决定性要素,但在塑造“豪华感”上也是不可忽视的。宝马汽车就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叫做“DetailDesign”,可见汽车当中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圆形车灯会让汽车看起来比较呆萌,比如甲壳虫。圆角矩形车灯看起来较为严肃,多用于中规中矩或行政级别的车型上。棱角分明的条形车灯则会打造出比较犀利的前脸,在跑车中较为常见。


  汽车的细节设计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汽车的细节需要用心去设计,精致但不会太扎眼,不喧宾夺主便是成功的细节设计。千万不要在细节上“作死”,不然再好的车身比例、姿态、线条都救不回来,第五代保时捷就是很好的例子。

保时捷一个造型卖了半个世纪,却依旧百看不厌。但在第五代中不知道设计师是太无聊了还是喝多了,给开了个“眼角”,这一细节的改变让丑得不忍直视。


  颜色与材质


  如今,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每个颜色都代表着各不相同的含义。而在汽车设计中,色彩也已经被众多厂商所重视,几乎所有车企的设计部门都有一支专门负责色彩与材质的团队。

绿色和蓝色代表活跃,在汽车里也有新能源的含义;而较亮的红、黄、橙则有激情、运动的含义;黑、白、银往往属于百搭,这也让黑、白、银占据了全球汽车销售数量的绝大多数。

而哑光漆就属于剑走偏锋型,尤其是哑光深色漆,会给人一种深邃甚至邪恶的感觉,在性能车上效果最为明显。

在材质方面,目前碳纤维等材料已经在汽车中广泛应用。不可否认,材料越名贵汽车的豪华感越强,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与汽车本身的设计风格、产品理念相吻合,不然只能是“土豪”的个人喜好。


  总结:现如今,人们买车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代步,消费者对于汽车“豪华感”的考量也是越来越高,各种名贵材质也成为了“豪华”的代名词。但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奢侈品,想要体现真正的“豪华感”,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精细的设计。

豪华感设计(下)

十、汽车设计72变(23)“善变”的进气格栅(点击题目即可阅读原文)


  每当新车上市,除了配置和空间外,我们同样
  什么是进气格栅?


  汽车的进气格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网”或“大嘴”,按字面意思解释的话就是可以使空气穿透的部件。进气格栅作为向发动机输送空气的窗口,通常安置在汽车前脸中央、发动机舱正前方,主要作用是散热和为发动机进气。

进气格栅的主要作用是散热和为发动机进气。同时它也是汽车前脸重要的造型元素,属于汽车的细节设计,它直接影响了整个前脸的造型风格,重要性不言而喻。


  进气格栅的作用有哪些?


  既然叫进气格栅,第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保证足够的空气进入到发动机舱里面,从而降低发动机舱的温度。

平时最常见的普通格栅,一直是打开状态的,外面的空气可以“肆无忌惮”地进入发动机舱里。


  第二个功能就是保护水箱和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免受外部撞击。除此之外,汽车造型都会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的问题,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气流可将大部分的砂石等物体弹开,而进气格栅也会防止其余杂物进入发动机舱,对其中部件造成损坏。

汽车在造型设计时都会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的问题,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气流可将大部分的砂石等物体弹开,而进气格栅也会防止其余杂物进入发动机舱,对其中部件造成损坏。


  进气格栅在目前来说,起到的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装饰,为了掩盖发动机舱里面的机械结构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进气格栅,那发动机舱里面的各种管线、支架就会看得一清二楚。

在装饰作用方面,进气格栅就如同北方家里老式装修的暖气包柜,罩住里面各种管线,视觉效果更加美观(南方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在此就由我为南方的朋友带来一首《暖暖》)。


  随着车身设计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师们又将不同的品牌化特征给了这个罩在外面的家伙,它已不单单是通风和保护水箱框架的作用了,还促成了汽车品牌家族化设计。

很多品牌都在打造自己的家族化DNA,而进气格栅是前脸设计中比较重要的元素之一,大众、奥迪、宝马和Jeep就是很好的例子。


  进气格栅种类


  明白了格栅的作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造型。不同的厂商对于格栅造型的理解是不同的,不同风格的车型对于格栅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为大家总结了目前市面上几种常见的格栅造型,看看这些不同类型的格栅都为车型带来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横幅式格栅造型比较简单朴实,寥寥几根线条就可以勾勒出格栅的形象,代表着中庸和保守,其中大众就是运用它的高手。

大众旗下车型的外观设计都比较中规中矩,有点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外形比较方正,风格贴近家用。它的格栅大都采用了横幅线条式,既简单又大气,并且随着时间流逝也不会落伍。


  直瀑式格栅的外部轮廓造型一般都是工工整整的,在轮廓内部加入了竖条的修饰,为整车带来的是一种优雅、厚重的豪华感。

劳斯莱斯的“帕特农神庙”格栅就是采用直瀑式设计,格栅的镀铬条就像一根根柱子顶着房梁一样,带给大家一种厚重的豪华感,是尊贵的象征。


  网格式和蜂窝式的格栅相比前两种格栅更能体现动感,一般用在运动车型上,再配合面积较大的下进气格栅,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霸气、张扬的感觉。

不管是网格式格栅还是蜂窝式格栅,都会在车身上形成一些视觉的孔洞,从而营造高性能的形象。尤其是再覆盖黑色材质,整车的视觉效果就会更具攻击性。


  点状式格栅是目前最新流行的格栅样式,也逐渐成了一些品牌自己的家族特色。这种格栅比传统的格栅有更大的进气量,在视觉效果方面也更加前卫,看起来科技感更足。

点状式格栅设计,看上去非常威武,搭配科技感十足的大灯组,视觉效果更加时尚。


  随着电动车的逐渐普及,进气格栅就没有了实际作用,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也许在未来汽车中就会完全抛弃格栅这一部件,这一经典设计或许也将被人们埋葬在世界各处的汽车博物馆里。

汽车也是可以没有进气格栅的。特斯拉起初取消进气格栅时,人们对其大胆的做法惊呆了,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汽车造型的固有看法。


  总结:不同造型的进气格栅会给整车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冲击,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第一印象。或许,透过进气格栅,我们看到的正是汽车研发和汽车工业设计的变迁和进化。


  编辑点评:以上就是爱卡汽车视觉频道“汽车设计72变”栏目在年为大家呈现的所有内容,不知道哪些内容是您印象深刻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哦。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我们再相聚。

进气格栅设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