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待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年6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通知,拟决定将含阿片类成分可待因的药物禁用于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您是不是纳闷,咋啦,药品也要学电影搞分级制?让我们从源头上看看这个药品18禁的来龙去脉吧。
实际上,在年底,含可待因药品的说明书已经经历了1次修改,其中禁忌项修订为,12岁以下儿童禁用含可待因药品。此次公告征求意见是将禁忌症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
可待因,又名甲基吗啡、磷酸甲基吗啡、磷酸可待因,是一种存在于罂粟中的生物碱,可从植物中提取,也可化学合成。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镇咳,用于剧烈的频繁干咳,这个特点使得可待因成为许多感冒药的主要成分;此外,可待因也用于中等以上程度疼痛的镇痛及麻醉中的镇静。
可待用在临床应用中被发现的较多的不良反应,包括心理变异或幻觉出现、呼吸微弱或缓慢、心律异常;较少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惊厥、震颤、或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荨麻疹瘙痒、皮疹、脸部肿胀等过敏反应;精神抑郁、肌肉强直。长期使用要引起对药品的依赖,出现食欲减退、腹泻、流涕、寒颤、打喷嚏、睡眠障碍、胃痉挛、多汗、情绪激动、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
从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可待因属中枢神经抑制药,其作用与吗啡相似,但镇痛作用要远弱于吗啡。可待因对咳嗽中枢的抑制作用也要弱于吗啡,但成瘾性也较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可待因成为了经典的镇咳药。以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