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创动画再民族化还欠火候,首要任务是 [复制链接]

1#

最近看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上个世纪“中国学派”的辉煌,讲述了动漫产业的兴起,以及转型升级。

很完整很系统的一段解读,把中国动画的前世今生给解析了个透彻,好的坏的都在了,一时间感触颇多。

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这篇文章,里面有摘抄,也有自己得一些感触,希望能让大家看清目前国创动画的真实状态。

何谓“再民族化”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动画的曾经辉煌,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里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给的的辉煌。

《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九色鹿》等等,一说起来就是难以超越的经典,是美术片的艺术巅峰:开创了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剪纸动画、水墨动画、折纸动画等等。

让中国动画名声大噪,享誉整个世界。但是到了上个世纪末,这种风格式微了,中国动画进入了一个“代工”时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动画外包”承接时期。

前段时间,《天官赐福》找韩国外包被嘲制作的作品还能是中国动画吗?如果按照漫漫所说的这种“民族化”特性来看,它只能算是内容、思想上的“民族化”。

因为在承接外包的那个时期,国内市场的动画产量急剧下降,到了年动漫产业兴起,网络动画开始风靡的阶段,那个代工时期的“流水线工人”成了动画制作企业的核心骨干甚至是创始人。所以初期的网络动画为了迎合市场充斥着日韩动漫风格的内容和绘制风格。即便到了现在,依旧存在着部分动画模仿日韩美风格。

可能有些狂热粉吐槽我瞎说,这次有证据,可不只是漫漫一个人这么觉得。

这种代加工没有任何创意、创新要求,只需也必须严格按照样本进行模仿式的绘制,这就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只会模仿的动画制作熟练工。

中国动漫产业兴起后,这批“熟练工”有许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国产动画原创企业的核心骨干力量或生产管理者,可想而知,其原创作品中能有多少真正的“原创”成分。(引用来源:《行业观察

中国动漫产业和动画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流变》)

这篇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那段时期是“民族化”风格被遗弃,“中国动画”学派式微的阶段。但是到了年,这种“民族化”风格又悄悄露头了。但与传统的“民族化”风格不同,这次的升级是传承中的创新,新旧的融合。

继承了民族性,接纳了商业性,却忽视了真正的艺术性。《大鱼海棠》运用了土楼,《大理寺日志》借鉴了唐建筑风格,正在一步步地接近过去“中国动画”学派的艺术风格,将民族化融入内容思想,也融进动画形式、表现风格当中去。网络动画在这一点上,,目前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雾山五行》,尝试国画风格。

这是过去民族化动画所追求的,当代动画人也在追求,并传承这种匠人精神。

此外,他们还做到了对经典神话传说及人物的该写,将重点放在了人性、日常性、现代性上,从单纯的神话故事演绎来折射现代社会生活和平凡人类,赋予神仙以当代人的特质与属性,具备现代创新意义,也做到了真正的“喜闻乐见”。

所以,称之为“再民族化”。

“再民族化”升级:质量品类攻坚战

现在国漫质量怎么样?好,但还是比不上上个世纪的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出品作品的质量。“国漫崛起”也成为一句“自我调侃”,还没复兴,何谈崛起?

1、动画创新人才的缺失

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很牛,但是跨越世纪之后,人才还能留住几个?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再加上人才流失国外,能够独立创作,并还能创新发展的人才少之又少。

老一辈的技术自然也就慢慢地被遗忘了。

再来看新一代的动画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互联网大厂或是投身网络动画的企业,除了真正动画人出身的导演、原画师和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之外,剩下的都是外行,而且是外行最具决策权。

这也是动漫产业化、商业化的一大弊端,市场导向为主,少了专注作品的匠人精神,求快求稳求“快餐文化”。

而且当代动画人很多都是受日本动漫或是美国动漫影响才走上的动画人的道路。

别说观众对中国动画不感冒,就连动画人都不热衷搞国创。不然,为啥《姜子牙》的导演都往国外跑呢。现在国内市场环境好了,在国外积累了一部分经验的动画人才开始往国内来,而且还能被当成精英动画人才对待。不可否认,他们当中有优秀的动画制作人,可谁又能肯定都是呢。

国内目前真的很缺原画师,除了少量的原创动画公司之外,其他大部分依旧是承接外包工作,这些人只是“熟练工”而已,缺乏原创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雷报

2、制作动画成本越来越高

在网络动画出现之前,还有一个“准网络动画”时代:电视动画出售播放权限,放到网络视频平台继续播出,而且大多数都是台网联播。因为当时的主要投资方是电视台,国家政策按照“分钟数奖励”政策来鼓励国创动画的制作。

这个时候的制作成本还不高,基本上要符合上星播放超准,题材内容都比较受限制,还是以儿童向作品为主,科普教育为主旋律。虽然低龄化,但是互联网时代流量为主,也得到了不少的流量眷顾。

动画制作公司开始与各网络平台合作出品制作,只在网络平台播出,题材也从儿童向转为成人向甚至是全龄化观众。

这就要求作品质量输出要有保障,不能只出作品不出流量。玄机科技与优酷合作的《#秦时明月#》系列作品后,之后便有了与腾讯合作的《斗罗大陆》、《武庚纪》,然后又有了与芒果TV合作的《天行九歌》第一季,与哔哩哔哩合作的《天宝伏妖录》。声影动漫也与爱奇艺合作《有药》,中影年年与哔哩哔哩合作《少年歌行》、《芯觉》、《元龙》。这背后有投融资的所属关联,也有品牌IP所延伸出来的ACGN产业利益链条和独播流量。

利益这么大,前期投资也大,毕竟观众看作品质量,而不是单纯为了去吐槽“你就是投资多但是拍得烂”的渣片。

三文娱做过采访调查,年,国产动画每分钟的制作成本平均在5万左右。二维动画是每分钟4万—6万不等,三维动画每分钟是3.5万—5万。年,有道理相信,这个数字大概已经快翻番了。

为什么不是制作功底越来越高,制作越来越熟练而控制成本提升呢?因为人才少,关键性人才更少。国创动画制作依旧是“埋头苦干”性,没有形成成熟生产线。

这就是为什么还要找外包的原因。

当初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各个国家发展动漫、影视、游戏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就是因为它低耗能,无污染,而且边际效益大。但是现在成本高了,就只能找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这种套路。

3、品类扩展多,但大多玩转不了二季

在那篇文章里,提到了作品品类的进步,有这么一句话汇总,很有道理。

这种既在同一个品类里创建“小系列”,又通过跨品类形成“大系列”的创作、运营模式,实际上成为了国产动画培育IP、打造品牌的有效方式。文章来源:《行业观察

中国动漫产业和动画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流变》

这里漫漫解释下什么是品类里的小系列,还有跨品类的“大系列”创作。

品类里的小系列大家都比较熟悉,比较极具代表的就是《秦时明月》系列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系列。角色不变,不过发生的故事情景不同,或是主线剧情不同,然后角色的故事不断延续。

跨越品类就更加好理解了,《罗小黑战记》从网络动画到动画电影,《天官赐福》从小说到漫画,再到动画,《秦时明月》从小说到动画再到游戏等等。IP孵化和延伸品的过程就是品类的跨越。

其实,还有光线传媒的神话宇宙系列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品类的小系列作品。

双厨狂喜,百花齐放,国漫的发展前景欣欣向荣,可是在繁荣的背后也是“优胜劣汰”的市场争夺战,残酷冷血。

《大圣归来》、《哪吒》爆火,《姜子牙》口碑拉胯,《镇魂街》第一季赢得原著,第二季魔改跑偏,《狐妖小红娘》也在一季又一季的更新中,不进反退引吐槽,还有《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等等,都暴露着续作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说起来,动漫续作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会存在这种情况。

所以,国创动画要想进一步做好,除了提升质量,还得在人才和成本之间做平衡,成本可控之后才能谈收益。当然目前国创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创新与创意,即便是模仿也要做到本土化借鉴,做自己。

不重数量重质量,但也不能忽视“艺术性”和“民族性”,除了技术上的提升,还要学会讲故事,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可以多点《雾山五行》,少点《万古仙穹》,多点《罗小黑战记》,少一点《全职高手之荣耀巅峰》。做《大鱼海棠》的美,取《灵笼》、《秦时明月》的技术,注入《哪吒》、《大圣归来》的灵魂。

漫漫有话说

“再民族化”它不是一个固定模式,它有无限种可能。不管是先形式民族化,还是内容思想民族化,要想走出国门,还需要兼并一下,做到真正的“民族化”统一。

这个想法很理想化,也很完美,别说国创做不到,可能其他国家也未必真正做到。但国漫得有一个方向,可以追求的远大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有瑕疵的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但国漫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很远的路。水墨动画、折纸动画、剪纸动画,虽然是古老悠久的技艺,但在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时代,一定可以在动漫行业留下属于它的当代印迹,重新焕发新生与活力,保持年轻。

#国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