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拖车钩变流氓钩违法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图片 https://m.39.net/pf/bdfyy/

“这次追尾事故我负全责,但他的车装了‘流氓钩’,我的车损坏更严重,如果前车没有装拖车钩,顶多就是小剐蹭,补补漆就解决了。这种情况下,前车是不是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呢?”和装有拖车钩的车发生追尾,前车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我们一起看看交通民警怎么说……

1案件

王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20多年的驾龄,加上常年开车,驾驶技能比较娴熟。平时为多拉客人,只要不违反交通法规,王先生开车时会频繁变道、加塞。在一次加塞后,前车突然刹车,由于没有留出足够的刹车距离,王先生驾驶的出租车与前车发生追尾事故。

王先生下车查看发现,虽然撞击力度不大,但他的出租车已“面目全非”,引擎盖掀起,前保险杠破裂,包括大灯总成、水箱等部件均已损毁,防冻液流了一地,而加装了拖车钩的前车几乎没有任何损坏。看到前车的“流氓钩”后,王先生气愤不已,“你驾驶的车没有原厂拖车钩,这明显是改装的,作为后车驾驶人,我不会赔偿,反而会向你索偿。”王先生说。协商未果的两人,只好等交警前来处理。

最终,交管部门认定,王先生负此次事故的全责。对于前车驾驶人擅自加装拖车钩改变机动车外形和已登记的有关数据,交管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责令驾驶人恢复车的原状,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虽然接受了责任划分,但王先生依然愤愤不平。在他看来,很少有人买SUV型车是为了越野,而抱着“损人利己”的心态加装拖车钩,这种行为更是可恶。

2调查

拖车钩是汽车尾部加装的一个拖曳连接装置,用材均为铸造或锻造优质钢,一般加装在与车辆底盘大梁直接关联的支架上,并带有多种可插拔置换的接头或挂钩,这些装置能够拖曳较重的车,通常用于拖曳救援其他事故车辆。

为何拖车钩变成了“流氓钩”,被很多驾驶人诟病呢?那是因为很多车主给拖车钩开发了一种全新用途,把它视作防止后车追尾的“神器”。“我安装拖车钩就是为了防止追尾,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车不受损坏,也好给那些不保持安全车距的驾驶人一点教训。”一名安装了拖车钩的驾驶人说。

1月5日,记者在某网购平台输入拖车钩检索后,发现售卖的拖车钩款式多样,有“原厂无球款”“硬气炭黑虎头钩”“高亮电镀虎头钩”“纯不锈钢钩”等,售价也从两元至上万元不等,还有一些甚至配上了卡通装饰。一些店铺还打上了“流氓钩”的字样,很多人评价说“再也不用担心追尾了”“看以后谁还敢撞我”……

记者又走访了西宁市6家汽车装饰美容店,其中5家店都在售卖拖车钩,并且提供安装服务,只有一家店表示不售卖也不安装。其中一名店家告诉记者:“拖车钩我们店里有,你也可以自己带拖车钩过来,我们帮忙安装,只需支付安装费就可以。”在介绍拖车钩时说“你看我们店里售卖的这款拖车钩,它的尾部凸起比较长,可以有效防止后车追尾,即便是追尾了也能保护自己的车不受损坏。”当记者询问安装了这种拖车钩,追尾的后车被损坏程度是不是就大了时,这名店主说:“毕竟它的硬度强,撞击下损坏的不仅是保险杠还有可能是发动机等部件。”

3说法

一般情况下,追尾都是后车的责任,但如果前车非法安装了拖车钩,是否涉嫌交通违法行为,应承担何责?

1月6日,西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科民警薛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般情况下,追尾会依法认定后车负全责,安装拖车钩的前车不承担责任,但如果前车擅自加装拖车钩,改变车的外观或者参数,涉嫌非法改装,是违法的,我们会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对于安装拖车钩涉嫌非法改装的交通违法行为,交管部门是如何处理的,薛冰表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改变机动车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者车辆识别代号等行为。驾驶非法改装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交管部门将依法予以扣留,收缴非法装置,责令恢复原状,并处元罚款。”

关于安装拖车钩,到底合不合规,很多人说装好了只要去车管部门备案登记就行,还有人说对拖车钩的长度有要求……究竟真实情况如何呢?

1月7日,记者采访了西宁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办公室主任马健,他告诉记者:“根据《机动车登记规定》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结构、构造和特征。加装拖车钩的行为属于擅自改变机动车外观结构、构造和特征,机动车原车出厂配置的拖车钩仅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及道路救援使用,不做其他装修等用途。所以,安装拖车钩这种情况车管所是无法办理变更备案登记的。”

记者手记:

涉及“流氓钩”的追尾事故责任很明确,装有拖车钩的后车不担责,但是,抛开责任问题,由于拖车钩的安装,加剧了追尾后车的损坏程度,因此引起众多争议,而多半是出于道德层面。记者提醒广大驾驶人,在驾车过程中要保持安全的行车距离。同时,建议车主不要安装拖车钩,若有需求,可以安装可拆卸式的,但主观上把拖车钩当成“防撞装置”,坚决不可取。(记者祝嘉忆)

来源:青海法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